回顾审计历史,国务院于1983年设立审计署,随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相继建立。联系这40年来,投资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发展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解决困难和问题,长期坚持在“研究型”审计中做好“裁判员”,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高政府投资绩效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始终坚持瞄准新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高标准中投资审计制度日益完善和审计体制不断深化
胸怀“国之大者”。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对照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制度机制,不断优化审计职能,投资审计不断走上更加规范化、法治化的发展轨道。
(一)坚持在顶层设计上“出实招”,国家机构改革促进投资审计理念更新。1988年7月,审计署设立了审计基本建设审计司。1993年3月,审计署在机构改革中,“基本建设审计司”被更名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投资审计主要负责对中央投资、以中央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对投资审计的范围进行了明确。2018年2月,国家机构改革决定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被赋予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投资审计是在把控“面”、规范“线”、穿透“点”上进行的总体考虑,逐步构建形成投资审计领域“点线面”审计“铁三角”新格局。
(二)坚持在审计事项上“谋新招”,审计法修订促使投资监督范围更广。2006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审计法进行了修订,要求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开展审计监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及消除监督盲区,2021年10月,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获表决通过,在其他关系国家与公共利益方面,新审计法将重大公共工程项目有关资金管理使用、建设运营情况纳入审计范围,赋予审计机关新的权限,审计范围更广、事项更多,任务异常艰巨。
(三)坚持在“三个转变”上“使绝招”,投资审计转型助推审计要求更严。2017年9月,审计署从依法审计、突出重点、完善机制、严守纪律等四个着力点入手,对投资审计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强调投资审计要以新思路和新办法推进全面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投资审计中要重视“三个转变”,视线转移到重视质量效益、全面投资、现代投资等内容上,全面突破以往只重数量规模、单一工程造价、传统投资审计,审计短板得以强化和弥补,重构了投资审计业务重心,彻底解决了投资审计越位、缺位问题,明确了开展审计不得超越职责权限、自身能力、违反法定程序。为“转”后干什么、怎么干指明了方向。
二、始终坚持拓宽新视野、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在高站位中投资审计监督更加规范和服务保障更加到位
心系“民之所望”。在厅党组的坚强领导、厅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水、陆、空”等领域,采取竣工决算审计、跟踪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审计。
(一)坚持立足主业、点线结合,发挥投资审计规范管理与行业治理作用。对重点水库、高速公路、大型机场等实施穿透式审计,促进“三通”,即“通水”“通车”“通航”。一是解决资金使用“难题”,用力推进水库“通水”,加快完善水网体系建设。水利项目普遍存在进度滞后问题,投资审计对挂牌督办的某水库项目开展了审计,该项目批复工期38个月,截至审计时,建设期已长达近8年。审计全面揭示了工程资金保障不到位、建设进度严重滞后、支渠无法满足通水条件等问题是项目推进慢的主要原因,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妥善解决矛盾和争议。审计结束不久,该水库实现“通水”目标。此后,将惠及该地区34个乡镇20余万人,标志着灌区人民期盼近三十年的“通水梦”实现。二是破除项目管理“堵点”,有效促进高速公路“通车”,提升高速公路整体运输能力。在公共工程造价控制专项审计调查中,对19条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合同和变更情况进行审计,发现变更审批普遍滞后、未按图施工、未有效处理争议事项等问题,在规范变更管理、严格施工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妥善解决各项争议矛盾,不断加强对合同、变更等关键因素的管理,有力推动项目建设,促进了高速“通车”并运营。三是协调解决项目争议,充分保障机场正常“通航”,助力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组织对某大型机场项目开展跟踪审计,重点关注争议问题处理、概算内容完成、配套设施建设等情况,在认质核价管理、争议问题处理等方面提出整改建议,促使有关单位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完成相关手续,积极协调解决争议事项。通过审计确保了正常通航、安全投用,为推进 “一市两场”模式落地和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投资审计服务和保障作用。发挥审计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项目的服务、推动及保障作用。一是坚持“边审计边服务”,确保项目建设进度,推动项目完成目标任务。敢于斗争是审计政治属性的必然要求,紧扣省委省政府“我为群众办实事”民生工程。有一年地震刚过不久,到项目现场较远,沿途随时面临塌方落石的危险,审计人员义无反顾地奔赴项目现场,通过审计靠前服务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化解影响项目建设推进的突出矛盾和困难障碍,确保该项目当年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坚持“边审计边研究”,确保项目难题解决,推动项目尽早建成。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稳增长”“稳投资”系列决策部署,紧扣项目建设目标,聚焦解决资金、用工等要素保障堵点难点研究。在某文化中心项目审计中,审计从目标定位、功能需求及投资限额不匹配着手反映问题、研究措施,促进有关单位履职履约,推动加快设计方案优化及概算调整,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问题,避免了“烂尾工程”。三是坚持“边审计边整改”,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推动项目尽早发挥效益。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持续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川藏铁路规划建设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现场研究整改材料不合格、工程尺寸不够、安全隐患等质量问题,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在某项目配套公路审计中,围绕项目管理情况兵分四路完成7个项目100余处现场踏勘内容,面对面向有关单位反映建设滞后、隐蔽工程弄虚作假、收方不实等问题,通过立行立改不断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三、始终坚持践行新使命、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在高要求中投资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开创性变革
紧扣“省之要事”。在工作中,树立创新审计理念,不仅在组织上创新,构建“模块化”审计,而且在方式上创新,探索审计纪检贯通协同,深化问题整改,获得较好成效。
(一)坚持紧盯关键、协同作战,发挥了投资审计促进政策落实和提高投资绩效作用。为促进“六稳”“六保”重大政策措施落地,创新采用“1+13”组织模式,直接对19条高速公路造价控制情况进行审计,13个市(州)围绕统一的指导方案对252个公共工程进行审计,打造全省投资审计“一盘棋”。通过审计,向各级党委政府提交专报建议、移交线索、促进完善内控制度,持续做好“投资唱主角”这篇大文章。项目结束后,及时总结大数据审计应用成果,对变更数据对比等4个数据分析模块研究,完成“关于构建投资审计四个板块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课题研究,形成“公共工程造价控制审计情况的综合报告”。
(二)坚持问题穿透、全程跟踪,发挥了投资审计促进规范管理和领域治理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投资项目也日渐增多。一是重视扛起责任将问题穿透,维护了财经纪律。坚持在项目审计中,揭露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审计发现部分单位在现场津贴发放过程中,存在人员差旅经费与现场津贴重复发放问题,部分单位还违反“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单独发放考核绩效。对这些典型问题予以披露,坚决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真正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二是重视严格要求将漏洞补上,推动了建章立制。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坚持边审边改、边审边建,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在预算编制方面,促进有关单位出台《建设项目预算控制价编制校审办法》等文件。在进度款支付方面,促进有关单位出台《工程进度款提报、审核内容和标准》。在施工管理方面,促进有关单位出台《关于严格落实隧道工程压证施工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三是重视打起精神将现场看细,促进了履职尽责。重视深入项目一线,发现参建单位履约情况监管不力,存在部分人员长期未到岗,导致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存在水沟底板厚度不够、挡墙尺寸不够等质量缺陷,审计要求建设单位加强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对不合格工程组织修复或返工处理,并依据合同追究监理及施工单位约责任,促进了履职尽责,维护了群众利益。
(三)坚持创新思路、寻求突破,发挥了投资审计促进贯通监督和深化整改作用。创新是引领审计发展的第一动力,突破是实现审计成果的关键所在,抓实问题整改、促进审计纪检贯通。一是抓好转型发展的“速度”,持续推进了投资审计“三个转变”。严格落实投资审计“三个转变”各项要求,创新采用“省上统一方案模板+各地自主计划实施”上下协同联动新模式,加强业务指导,形成全省投资审计转型发展“一盘棋”。连续3年督导投资审计“三个转变”,通过“一查二听三宣讲”,了解基层投资审计现状、困难及突出问题,传递新思路与方法。二是强化问题整改的“深度”,抓实抓细了“后半篇文章”。监督作用能不能发挥好,关键要看审计“后半篇文章”。如何通过监督促进规范,后期效果如何,重视“回头看”和履职问责,全面梳理审计项目整改情况并制定台账,安排专人对接、定期跟踪、及时更新。加强对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等单位的整改指导,促进有关单位出台相关文件27项,从源头上加以规范,切实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三是秉承合作共赢的“态度”,探索推进了审计纪检贯通协同。探索审计纪检贯通协同,促使行业主管部门及时“补漏洞”出台相关制度“打补丁”予以规范。审计发现某水库工程招标控制价中的“安全生产措施费”等费用既在一般项目中单列、又在“其它直接费”等费用中以“费率”形式计取,存在重复计价。对这一带有行业性质的普遍问题移交纪检部门,建立起与纪检部门资源共享、衔接顺畅的合作机制,促使行业主管部门出台制度对清单重复计价问题进行规范,纠正了行业乱象。(审计厅政府投资审计中心 胡智)